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们正常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自然也加速了垃圾的产量。填埋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普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之一,也成为了现代城市必需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大家一起跟随时光的脚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杭州天子岭,这座90年代初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垃圾填埋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国的卫生填埋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初期的填埋场大多困于资金和技术双重难题。那时杭州的生活垃圾处置,采取的是简易堆填处理模式,三堡垃圾堆场和四堡垃圾堆场是全城垃圾处置的主力军。
1991年,我国第一个符合国家建设部卫生填埋技术标准的山谷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天子岭填埋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全国的卫生填埋场建设迈入新时代。天子岭填埋场也开启了杭城生活垃圾规范、安全、无害化处置的新篇章。
2007年5月,杭州市第一垃圾填埋场(天子岭一埋场)进入停止处理的封场阶段,杭州市第二垃圾填埋场(天子岭二埋场)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设计库容2202万立方米,截止2019年7月剩余库容约670万立方米。
当时,天子岭在着手生产、技术、管理三大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时,引进了很多大学毕业的科学技术人员,事实上,他们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之后,天子岭先后进行了垃圾渗滤液、填埋气体收集运行等各种研究。同时更加科学有效地安排资产金额的投入,统筹高效管理,使天子岭的发展迈入了良性轨道。天子岭填埋场也逐渐被世人所周知、被社会所重视。
2000年,天子岭与同济大学一同承担了863课题《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填埋以及成套化设备研究》,其成果在全国数十家填埋场得到应用,并获得了多项专利和奖项。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
2003 年7月,天子岭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成为全国环卫行业首家通过ISO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
2007年12月,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被国家建设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评为“全国Ⅰ级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
近30年的运营管理,不断实践创新填埋工艺,推出了《天子岭填埋作业法》,被同行复制和推广,也获得德国、美国等国外行业专家的肯定,相关联的内容被编写进国家行业规范。
用钢板路基箱制作库区临时道路及垃圾倾卸平台,代替原有的土石路和石料平台;用HDPE膜替代原有土料对垃圾暴露面的覆盖;实现雨污分流,增加气体收集率,防止臭气外溢,平台和道路平整,减少垃圾附带。
加强场区道路的冲洗;加强除臭药剂喷洒和灭蝇工作;加强科学监测;加强宣传交流沟通。
从简易堆填到卫生填埋,从无害化处理到资源化利用,天子岭始终走在全国垃圾处置的第一方阵,见证着环卫事业的升级与发展,也经历着城市固废处置难题的阵痛与革新,为杭城的生态文明建设时刻战斗着。
29年的经历,天子岭从传统填埋场到固废综合处置中心,到循环经济产业园,成长为全产业链治理的绿色服务队伍,一直在保障城市“出口”安全运营的同时,更肩负着生态文明建设之重任。我们践行“两山”理论,我们始终相信“治好垃圾才有绿水青山,变废为宝就是金山银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